春节祭祖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优秀啦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祭祖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祭祖是 孝道文化 的传承。 中国封建社会 几千年都是以孝道治国,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人来源于物,物来源于天地。
由于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所以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祭祀祖先是为了发扬孝道,“家祭勿忘告乃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坊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祭祖是教化文化的传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祭祖的内涵逐渐演变为纪念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成为圣贤崇拜的文化价值理想。 荀子 曰:“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 祭祀会常常提醒自己的孝思,不忘祖先就是不忘本。孝是德之本,也是仁之本。
《论语》 里面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仁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仁爱的仁,仁孝,孝是仁之本;一个是做人的人,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悌,两个说法都很好,没有这个根本,就好像树木没了根,很快就枯萎了,水没有源头,很快就枯竭了,他的福报不可能绵长,所以祀祭是为了养我们仁厚之心。
通过祭祀我们会念念追忆祖德、父母的养育之恩,让我们一生能在圣贤的引领、教诲中坚持不懈地圆满孝道。同时又给我们的孩子积德、培福,这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人人心厚道,就是因为有这种仁孝,仁孝之心可以在祭祀活动中培养。
扩展资料:
祭祖这一社会习俗负载了十分丰厚的精神内涵,联系了 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的诸多范畴,经过千百年间无数代际的传承,已经是一种精神和感情的遗传基因,用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发育过程。
祭祀不可不诚。这个“诚”字非常重要,“诚”是讲心地,“祀”是形式要隆重而庄严,当然内心更重要。形式是要因地制宜,环境能不能够做到,但是内心的诚意是不能没有的。
炎帝 、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当年, 毛泽东 就提倡祭祖,一九三七年, 抗日战争 开始,当时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就在这一年的清明节,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黄帝文,然后特别委派代表,去祭祀黄帝,祭奠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前八句这样说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通过 祭文 深深怀念我们的始祖。
祭祀是孝道的体现,是帮助我们寄孝思,敦人伦。继续保持我们的孝德,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每个家庭的优秀传统,应该发扬光大。
过年扫墓是哪里的风俗
哪个地方的风俗是大年初一扫墓
扫墓也可以理解为上坟,而大年初一给祖先上坟这一习俗,是全国在汉族居住的地区都有流传的,但一般来说这一习俗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会较为集中。
大年初一上坟跟清明节祭祖还是有所差异的,如果要更确切一点来说的话其实是“请祖先一起过年”。某些将这一习俗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区,人们扫墓的的做法通常是大年三十下午就要先带上香烛供品去到祖先坟前,然后恭请历代祖宗回家过年。等到了大年初一,先人们过完年,家人们就又要带上供品和纸钱等,将祖先送回墓地祭拜以示告别。
过年期间去扫墓的原因也很简单,这其实是人们在一年一度最喜庆的节日之时,不忘祖先之恩,想要与先人一道共度佳节。所以,有些地区的人们将大年初一上坟称为“拜祖先”,到了清明节扫墓才称为“上坟”。
过年给祖先上坟放鞭炮吗?
在不少地方,上坟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放鞭炮,放鞭炮的意思是“响响亮亮、人财两旺”,寓意着“香火旺盛,后代人财两旺”,在祖先的坟墓前放鞭炮目的还有“驱除邪祟、后继有人”,所以放鞭炮实际是放给后人的看的,对已经逝去的祖先来说没有什么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图个吉利。那么放鞭炮有什么讲究呢??目前来看有以下几点要注意:第一、放鞭炮的时间。一般在压好坟头纸、供好祭品、烧完纸钱后开始燃放鞭炮,燃放完毕后,磕头,收拾东西回家。当然不同地区可能习俗不同。
第二、如果子孙几家去给一个老祖宗上坟,每一家都要燃放自己家的鞭炮,一般不共用一支鞭炮。
最后的重点就是:燃放鞭炮、燃烧纸钱,都要看当地法律法规是否允许,禁止的地区一律不能放。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止火灾。每年都会有惨痛的火灾教训,如果不注意火灾预防,上坟不是求吉利了,而是求灾祸了!
以上就是优秀啦为大家带来的春节祭祖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