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为什么东北人过年要打白水煮肉?相关的问题,今天,优秀啦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东北人过年要打白水煮肉?
每到年下祭祖,必然要煮肉、吃肉。打一碗白煮肉
白煮肉
肉取五花大块,置于锅中,白水煮约2至3小时,先大火,再小火,中途不添水、不翻搅。待肉煮熟,以刀片之,或厚或薄、或大或小,厚者如箸、薄者似纸,大者如掌,小者盈寸,不拘形势。
白水煮肉,不宜多吃,因无调料,着实油腻。仅可趁热取一小薄片,细细咀嚼,倒有鲜美、醇厚之味。
祭祖完毕的白煮肉,不同寻常。在老人看来,吃这个能带来好运和福气,因为那是老祖宗和神仙吃过的。
白煮肉吃法多多,可斩薄片蘸酱油、蒜泥、辣椒油;可制回锅肉,继续切条炸制酥肉;可熬白菜粉条,也可煮青菜豆腐,汆冬瓜,做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源远流长的白煮肉
“胙,祭福肉也”,见《说文》,是祭祀所用的肉,一般都是白水煮肉,可以用猪肉、羊肉、牛肉、鹿肉等。尤其以猪肉居多。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一直很重视祭祀祖宗,“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宗亲聚集,用“公款”买猪肉。祭后胙肉不能浪费,由主祭的人分给亲近的人,这被称为“分胙”或者“散福”,俗话说“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胙肉的使用,历史悠久,《左传·僖公九年》就有记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在《史记·秦本纪》中也记载有:二年,天子致胙。周天子把祭肉赏给秦孝公。肉本身没有多大的价值,重要的是这一行为代表了周天子的认可。
胙肉分配,成为滥觞的,是清朝。
昭梿《啸亭续录》记载:“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满清起源于白山黑水,夺取天下颇为不易。清朝入关后,每年春节,都会用白水煮肉来祭祀神灵和祖先。祭祀仪式结束后,白煮肉赏赐给大臣们食用。能品尝胙肉的,都是高级官员。
白煮肉,浅尝辄止即可。如果多吃,恐怕很难承受,不管是味蕾还是胃口。可皇家的恩典,不能拒绝,一旦不识抬举,后果很严重。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酱油泡高丽纸,晾干后再泡,多次反复,滋味浸入。到了吃胙肉的时候,用高丽纸擦刀、裹肉,就把咸味沾到了肉上。——聊胜于无吧。到了晚清时节,吃胙肉的时候会配套酱菜,这样也就更加人性化了。
据说:有次,雍正赐给四岁的弘历一块胙肉,弘历默默地吃完。这一小小的举动,一是对弘历心性的考验;二是雍正欲将天赐之福传给弘历,表示弘历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满洲习俗,吃白肉不请、不接、不送、不谢,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据柴小梵《梵天庐丛录》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
满人腰间,多带“活计”,即荷包,内储烟袋、火镰、鞘刀(解手刀)等,随时可割肉进餐之用。
白煮肉在清朝中期已经成为名吃。袁枚《随园食单》:白片肉、须自养之猪,宰后入锅,煮到八分熟,泡在汤中,一个时辰取起。将猪身上行动之处,薄片上桌。不冷不热,以温为度。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佳。
砂锅居“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
大羹必有淡味,周礼说“大羹不和”,突出本味,表明祭祀的重要性和纯洁性,白煮肉庶几近之。
4357阅读
搜索
白水煮牛肉的做法大全
泉州白水猪脚做法
大厨白水煮肉怎么做
白水煮肉做法大全
煮肉的家常做法白水
白煮肉的正宗做法
东北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
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
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腊月的习俗都有哪些?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24节气中的小寒或大寒在腊月,另外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和四九也在腊月,所以才有“寒冬腊月”的说法。民间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的就是腊月的寒冷,腊月时期,农事已忙完,大部分时间冰雪覆盖,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腊月我们民间有很多习俗。农历12月8日:腊八
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这一天也叫“腊日”,除祭祀外,腊八节最主要的风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至少有8样辅料熬制,先用熬好的腊八粥祭祀神灵,然后全家实用,一些地方还讲究腊八粥要熬上够吃8天的,一些地方腊八当天还有腌“腊八蒜”的习俗。
农历12月23日:祭灶(俗称小年)
祭灶就是祭祀灶神,以保佑灶火不断,饮食平安,需要为灶神准备蔬菜、肉类、茶酒等祭品,还需要蜡烛等物品,有些地方祭灶讲究必须亲自烙圆形的饼,各地略有差异。全国都有祭灶这样的风俗。
农历12月24日:扫房子
这一天开始进行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年”“掸尘”,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农历12月28-29日:蒸年馍
这个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南方一些地方可能没有,还有一些地方是蒸年糕,就是在除夕前,要把春节期间(一般是正月15日之前)的馒头全部准备好,正月期间不蒸馒头,蒸馒头的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
农历12月30日: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这一天是最隆重的一天,通常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就在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一年将终,全家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放鞭炮,守岁,辞旧迎新,期盼来年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
以上就是优秀啦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优秀啦。